发布日期:2024-11-04 10:33 点击次数:97
本文作者 / 顾 筝
除了拍老城厢的市井风貌,曹建国还走入了一户户老城厢人家的居室内,拍下居民搬迁前与他们“旧家”的合影。
这个“家”,很多人生活了大半辈子,人生的起起落落被这十几平方米的屋子见证。能住在这里,也曾欣喜过,但后来恨不得早点搬离。搬家的那一刻是匆匆忙忙的,要不是曹建国拍下的这些照片,或许他们会忘了“旧家”的样子,所以在展览上看到照片时,有阿姨说:“曹老师,谢谢侬哦。格能留下了永恒的记忆。”有爷叔说:“侬拍的照片把我们留在记忆里,这个上海还在。”
虽然都表达了不想再住在那里的意愿,但他们的感谢应该和程乃珊曾在书中表达的意思一样:“我们向往未来,但也不能失却记忆。”
会稽路45弄28号
邱再连、赵艳(夫妻)
拍摄于2017年11月29日
1992年,分到会稽路房子(离照片中的这间不远)的时候,赵艳觉得自己梦想成真了。“之前一天,家里祭祖,我还在心里默念:外婆,保佑我工作能早点调上来,能早点分到房子,没成想,不久之后全都实现了。”
赵艳是辽宁人,70年代到黑龙江引龙河农场务农时,和在那插队的上海小伙邱再连相识、相恋、结婚。邱再连1979年回到上海工作,而赵艳直到1992年才迁入上海,一开始只能在婆婆家寻一块住的地方,没想到很顺利地被分配了工作和住房。
“据说这是单位最后分给我们的老城厢的房子,当时老吃香的,门一开就是豆腐浆店油条店烟纸店。” 邱再连记得,自己骑着黄鱼车去十六铺码头把从东北寄来的被褥等行李带回来,那一天雨下得很大,但内心高高兴兴。
“我们楼上楼下住8户人家,老房子人气足。以同龄人的眼光来看,知青回来,能有一个窝,已经很好了,我们也很满足。”
但是,没有在当时上海的居住环境中生活过的人不理解。赵艳的娘家人来上海,请他们在绿波廊吃饭,这是上海的一面。等到邀请他们到家里坐坐的时候,那就是上海的另一面了。赵艳的外甥曾形容道:“小姨家怎么像鸡棚一样,这么小的房子,怎么住啊?”
即使是生活在上海,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也不理解,邱再连的90后同事住在杨浦区,“有一次听我介绍了居住条件后,他说,不可能,上海还有这样的房子?他从来没来老城厢看过。”
随着时间的推移,在当时看来是求之不得的房子,也渐渐如贴在墙上发霉脱落的墙纸一般,被厌弃。特别是当小孙女有一天放学回家,指着墙纸说:“阿娘,我们家怎么这么破”的时候,赵艳和邱再连的心里动起了要搬离老房子的念头。
在动迁之前,他们就把房子买到了虹口。“现在卫生间、厨房都是自家的,我想什么时候用都可以,一点都不会影响别人。”老房子紧密的人际关系从另一个角度看,却是不自由。“老房子不隔音,楼上上个厕所,我们下面听得一清二楚,一点私人空间都没有。”
只是没想到的是,当时哭着说“房子怎么这么破”的孙女,现在放假了却要往老房子那里跑。赵艳说:“暑假天很热,我问她去哪里,她说到老房子那里看看。她说那边闹猛呀。”
邱再连理解孙女对老房子的不舍,“邻居关系都老好的,即使吵架,一协调也好了,因为有的都是相处了几代的关系了。新房子私密性强,但邻里关系,少了在老城厢的杂谈闲叙,大家门一关,谁也不认识谁。不过不舍没用场的,不可能再待下去了。”
俞家弄182号2楼
杨宪昌、顾丽珠(夫妻)
拍摄于2018年3月19日。
照片里的房间,15.3平方米,顾丽珠和丈夫在此度过了青年时代和中年时光,儿子出生后,边上放个小床夜里搭起来白天拆掉。她也曾怨过,心想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有出头?。
怨是怨,日子还是要好好过,她用心在家装饰——把自己画的瓷画放在床头架上和孙子的写字台上,把孙子的照片和画制作成挂历。家里虽小,但非常整洁,“就连我孙子都知道,东西玩好都要收好。我告诉他,阿娘家就这点地方,乱摊就不像样子了。”一些红木家什没地方放,都被她像套娃一样一件件包好,放在床下。
后来终于看到贴出布告,说老城厢要拆迁了。“我想,总算给我待工房了。”在现在的房子里,她的画、红木家具都有了展示的空间。
或许是盼搬新家盼了很多年,她没有太多怀旧。“反倒是孙子怀旧,他说,阿娘,阿拉到老房子去看看。我和他讲,贝贝啊,已经没啥看头了,俞家弄两头都用水泥砌起来了,进不去。”
孙子所怀念的,应该是老城厢石库门72家房客的人际关系。“阿拉房子,东窗口开出来下面是天井,西窗口开出来是对过人家,人家看到就会问:贝贝,侬在做啥?”
而这也是顾丽珠曾经熟悉的关系,“早上床单晾出去,晚上回去再晚都没关系,第二天一早邻居就叫了:‘小顾,床单在我这里,昨日帮侬收好了’。”
“拆的时候会舍不得这种邻里关系,但拆还是要拆的。”
光启南路286弄1号1楼
张蓓芬
拍摄于2018年3月20日
一开始听到要拍照的时候,张蓓芬还想着要把家里整理一下,曹建国说不用整理,原来什么样就什么样。张蓓芬自谦说房间弄得一塌糊涂,但是在外人看来,8点多平方米的房间安排得井井有条,连绿植也找到了地方自由生长。
这里是张蓓芬家生活了近80年的地方,“我妈妈怀着三姐的时候搬来这里,是外婆拿金条顶下了这里的两间前房间和亭子间。现在我三姐都已经78岁了。”
张蓓芬也出生在这间房子里,1974年到江西插队落户,1979年知青大返城时回到上海,依然住在这里,直到孩子长大,第三代出生。
“搬走的时候很舍不得的。”房子动迁后,张蓓芬搬到了松江居住,“房子想买得便宜点,还要方便点,所以就买在老城区,方塔公园附近,买小菜,看毛病都很方便。”
曹建国拍下的更多老城厢人家
寿宁路15弄5号2楼
陆玉龙、郑秀丽(夫妻)
拍摄于2017年11月27日
老道前街45号
季友琴、季其五(父子)
拍摄于2018年5月7日。
静修路50弄9号3楼
陈其双、裘建中(夫妻)
拍摄于2018年5月25日。
梦花街78弄3号底楼
项发龙、李象波(夫妻)
拍摄于2018年5月23日
蓬莱路柏枝弄17弄6号2楼
计顺嘉、张玉仙(夫妻)
拍摄于2017年12月4日
上一篇:【中药】马蔺